![]() |
首頁 > 行業資訊 > 綜合評述 > 綜合評述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 一、地質勘查投入
2019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延續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172.11億元,同比減少0.9%。
圖1 2006—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對比圖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63.19億元,占總量的36.7%,同比增加8.4%;地方財政53.07億元,占總量的30.8%,同比減少1.3%;社會資金55.85億元,占總量的32.5%,同比減少9.4%。 資金投向:礦產勘查88.03億元,占總量的51.1%,同比減少5.1%;基礎地質調查25.65億元,占總量的14.9%,同比減少21.8%;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34.61億元,占總量的20.1%,同比增加18.8%;地質科技與綜合研究19.74億元,占總量的11.5%,同比增加25.1%;地質資料服務與信息化4.08億元,占總量的2.4%,同比增加27.1%。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14.59億元)、內蒙古(13.53億元)、河北(9.37億元)、青海(9.32億元)、山西(8.17億元)。
圖2 2019年各。▍^、市)地質勘查投入示意圖 (一)礦產勘查。 2019年礦產勘查投入資金88.03億元,同比減少5.1%。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21.92億元,占24.9%,同比增加28.7%;地方財政22.02億元,占25.0%,同比減少7.9%;社會資金44.09億元,占50.1%,同比減少15.0%。 資金投向:以金(11.72億元)、鉛鋅(10.73億元)、煤炭(10.00億元)、鈾(8.99億元)、銅(6.30億元)為主,占礦產勘查總投入的54.2%。與2018年相比,鎢、錫、鈾、鉬、石墨、稀土投入分別增加220.6%、84.2%、29.4%、25.0%、20.2%、20.0%,鎳、鉀鹽、銅、錳、磷、金、煤炭、鐵等礦種投入降幅較大。 表1 2019年主要礦種勘查資金投入和鉆探工作量完成情況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新疆(11.97億元)、內蒙古(10.21億元)、青海(6.27億元)、貴州(5.12億元)、山西(4.97億元)。
實施項目4073項次,同比減少16.2%。其中,新開1936項次,續作2137項次。完成鉆探工作量572萬米,同比減少8.5%。完成鉆探工作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內蒙古(96.88萬米)、新疆(54.75萬米)、江西(44.64萬米)、貴州(38.31萬米)、山西(37.45萬米)。
圖4 2019年各。▍^、市)鉆探工作量示意圖 (二)基礎地質調查。 投入資金25.65億元,同比減少21.8%。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13.78億元,占53.7%,同比減少35.2%;地方財政10.53億元,占41.1%,同比減少5.4%;社會資金1.34億元,占5.2%,同比增加235.0%。 資金投向:區域地質調查4.33億元,區域地球物理調查3.11億元,區域地球化學調查2.91億元,遙感地質調查1.33億元,礦產遠景調查3.50億元,海洋地質調查4.46億元,其他6.01億元。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四川(1.96億元)、湖北(1.55億元)、內蒙古(1.33億元)、新疆(1.26億元)、河北(1.23億元)。 實施項目711項次,同比減少26.5%。其中新開448項次,續作263項次。 (三)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投入資金34.61億元,同比增加18.8%。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19.21億元,占55.5%,同比增加37.9%;地方財政13.24億元,占38.3%,同比增加2.8%;社會資金2.16億元,占6.2%,同比減少7.3%。 資金投向:水文地質調查7.92億元,環境地質調查12.04億元,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8.16億元,地熱資源調查等其他工作6.49億元。 資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別是:河北(4.76億元)、湖北(2.02億元)、青海(1.85億元)、山西(1.72億元)、內蒙古(1.67億元)。 實施項目1432項次,同比增加10.8%。其中新開1250項次,續作182項次。 (四)地質科技與綜合研究。 投入資金19.74億元,同比增加25.1%。 資金來源:中央財政4.20億元,占21.3%,同比增加47.4%;地方財政7.28億元,占36.9%,同比增加24.2%;社會資金8.26億元,占41.8%,同比增加16.8%。 資金投向:地質科學研究7.97億元,技術方法創新1.95億元,其他9.82億元。 實施項目2585項次,同比增加7.84%,其中新開2143項次,續作442項次。 (五)地質資料服務及信息化。 投入資金4.08億元,主要是中央財政投入,同比增加27.1%。 二、礦產勘查主要進展 (一)探礦權設置情況。 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效期內非油氣探礦權共計11373個,較2018年末減少37.6%;登記勘查面積17.39萬平方千米,較2018年末減少30.5%。
圖5 2006—2019年全國非油氣探礦權數量對比圖 ——從地區分布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探礦權數量最多的5個省份分別是:內蒙古(1929個)、新疆(1946個)、江西(1015個)、云南(669個)和貴州(469個), 5。▍^)探礦權總數占全國的53.0%。 ——從礦種分布看:主要集中在34個重要礦種,其探礦權共計9957個,占總數的87.5%。探礦權數量最多的5個礦種分別是:金礦(2281個)、銅礦(1886個)、鉛礦(1111個)、煤炭(966個)、鐵礦(860個),5個礦種探礦權數量占全國的62.5%。 ——從礦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金屬礦,其中有色金屬探礦權數量4380,占全國總數的38.5%;貴金屬探礦權2569個,占全國總數的22.6%;黑色金屬探礦權1121個,占全國總數的9.9%。能源礦產探礦權1587個,占全國總數的14.0%;非金屬礦產探礦權1611個,占全國總數的14.2%。 2019年全國共新立非油氣探礦權503個;出讓面積12435.1平方千米;出讓合同金額255.7億元。從出讓方式看,財政出資勘查委托持有的探礦權134個,以協議方式出讓208個,以招拍掛方式出讓146個,其他15個。
(二)礦產勘查。 初步統計,全國新發現礦產地79個,其中,大型23處,中型32處,小型24處。新發現礦產地數量排名前5位的礦種分別是:普通螢石(10處)、石墨(7處)、金(5處)、銅(5處)、鎢(4處)。 全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418處,其中普查169處、詳查181處、勘探68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礦產地數量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鉛鋅(44處)、金(31處)、銅(30處)、銀(28處)、鎢(21處)。 主要礦種新增推斷資源量:煤90.49億噸,鐵礦石2.10億噸,銅105.58萬噸,錳礦石2158.71萬噸,鋁土礦石2.01億噸,鉛鋅277萬噸,鉬7.47萬噸,金107.07噸,銀1953.1噸,磷礦石1.08億噸,石墨6072萬噸。 1.煤炭 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8處(普查2處、詳查9處、勘探7處)。 山西沁水煤田安澤縣三交勘查區新增5.4億噸;內蒙古東勝煤田準格爾召—新廟礦區安源西井田新增2.7噸。 2.鐵礦 新發現礦產地2處(大型1處、中型1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4處(普查3處、詳查7處、勘探4處)。 山西運城市趙家莊鐵礦新增1.86億噸;內蒙古烏拉特后旗獲各琦礦區二號礦床新增0.34億噸。 3.釩礦 新發現礦產地(小型1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2處(詳查2處)。 青海省格爾木市大干溝口釩礦新增9.74噸。 4.銅礦 新發現礦產地5處(大型1處、中型1處、小型3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30處(普查8處、詳查15處、勘探7處)。 江西九江市柴桑區鐵路坎銅礦新增銅60.59萬噸,硫鐵礦5377.7萬噸,銀1088噸;云南景谷縣曾家村新增53.20萬噸,南溫河銅礦新增13.6萬噸,大獨田至一廠銅礦新增6.5萬噸,民樂三廠銅礦新增5.8萬噸。 5.鉛鋅礦 新發現礦產地4處(中型2處,小型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44處(普查18處、詳查15處、勘探11處)。 貴州赫章縣豬拱塘新增鉛66萬噸,鋅210萬噸;內蒙古達茂旗烏珠新烏蘇礦區新增鉛38萬噸,鋅38萬噸;甘肅徽縣洛壩外圍新增鋅49萬噸,鉛14萬噸;云南曲靖市會澤縣五星礦區新增鉛9萬噸,易門縣紅石巖鉛鋅礦新增鋅4萬噸。 6.鋁土礦 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7處(普查6處、詳查1處)。 河南新安縣石寺-北冶地區新增1.11億噸,登封煤田煤下鋁(粘)土礦普查新增311萬噸。 7.鎢礦 新發現礦產地4處(中型2處、小型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21處(普查7處、詳查14處)。 廣東翁源縣紅嶺礦區新增5.83萬噸,紅嶺礦區新增6.54萬噸;湖南衡東縣楊梅沖礦區新增2.07萬噸。 8.金礦 新發現礦產地5處(中型3處、小型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31處(普查18處、詳查9處、勘探4處)。 山東萊州市西嶺村新增48.27噸,單山金礦新增18.29噸。 9.銀礦 新發現礦產地2處(中型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28處(普查10處、詳查9處、勘探9處)。 黑龍江嫩江縣二道坎村新增1535.74噸;青海都蘭縣那更康切爾溝地區新增1336噸。 10.稀有、稀土、稀散礦產 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0處(普查1處、詳查1處、勘探8處)。 江西九江市柴桑區鐵路坎銅礦新增硒80噸,碲788噸,鉈999噸,鍺377噸,銦14噸;青海省天峻縣鍥墨格山和茶卡北地區分別新增鋰(Li2O)0.95萬噸和0.3萬噸。 11.磷礦 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7處(普查2處、勘探5處)。 湖北宜昌磷礦小陽坪礦段新增1.30億噸,?悼h黃連山礦區新增5638萬噸。 12.石墨 新發現礦產地7處(大型5處、中型2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4處(普查11處、詳查1處、勘探2處)。 黑龍江林口縣三合村新增1889萬噸,雞西市滴道區平安勘探新增321萬噸;四川米易縣白馬鎮茅坪新增647萬噸;河南西峽縣獅子寨新增217萬噸,西峽縣竹園溝—內鄉縣韭菜溝一帶新增124萬噸。 13.普通螢石 新發現礦產地10處(大型2處、中型4處、小型4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16處(普查5處、詳查10處、勘探1處)。 河南方城縣獨樹鎮一帶新增101萬噸;河南嵩縣車村深部及外圍新增149萬噸。 (三)基礎地質調查。 區域地質調查。完成1:5萬區域地質調查7.0萬平方千米,工作程度提高到44.5%;1:25萬區域地質調查0.63萬平方千米。 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完成1:5萬重力測量1.3萬平方千米,1:5萬航空物探26.6萬測線千米。 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完成1:5萬地球化學調查2.7萬平方千米,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8.4萬平方千米,1:2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7.0萬平方千米。完成烏蒙山區19縣特色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耕地保護規劃建議報告,為土地開發、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 礦產地質調查。完成1:5萬礦產地質調查7.9萬平方千米,圈定見礦物探化探異常322處。 海洋基礎地質調查。完成我國管轄海域8個圖幅的1:25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獲取高品質原始實測資料;1: 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實測數據,編制形成3類27張海洋基礎地質系列圖。“海洋六號”實施大規模深海探測共享航次,完成冷泉系統調查研究、國產大型設備規范化海試、自主研發深海探測儀器試驗性應用等20多項任務。 (四)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調查6.2萬平方千米。黃河、長江、松遼、珠江等重點流域水文地質與水資源調查穩步推進。以流域為單元開展全國地下水統測工作,完成統測面積370萬平方千米,初步掌握華北平原、三江平原、淮河平原及西北內陸盆地等重點區地下水位現狀。在贛州、烏蒙山等貧困地區實施探采結合井192口,解決約8.2萬人飲水安全難題,為12處集中供水廠提供水源補充,惠及人口超過13萬。 環境地質調查。完成1:5萬環境地質調查7.7萬平方千米。京津冀協同發展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等經濟區或城市群綜合地質調查進展順利。初步構建雄安新區地質環境綜合監測網,基本建成“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成都、西安、青島、南昌、安慶等城市推進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江蘇、河南、湖北等大力推進城市地質工作,服務城市功能區劃分、地鐵建設、重大工程選址、地下空間利用等;上海、濟南等推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綜合地質調查;福建、海南、承德、宜昌等生態文明示范區綜合地質調查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了全國、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和重慶市等不同層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雙評價”試點,初步建立評價技術方法。 地質災害調查。完成1:5萬地質災害調查8.2萬平方千米。開展川西山區、武陵山黔渝地區、晉陜黃土高原、怒江流域等地區地質災害調查。針對川西藏東地區冰崩災害重點區開展遙感地質調查與研究,為冰崩災害監測與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初步實現國家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與30個。▍^、市)間的互聯互通,數據共建共享。開展四川長寧地震、貴州水城山體滑坡等應急調查與汛期地災防治。 地熱調查。雄安新區施工鉆探井9口,探獲該地區溫度最高、產能最大的地熱井。青海共和盆地完成國內首個干熱巖注采井,井底測溫平均209℃。 (五)地質科技。 我國首眼干熱巖試驗開發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并成功試壓裂。初步查明恰不恰干熱巖體深部存在持續熱源供給,干熱巖體積巨大、資源量豐富。完成國內首眼干熱巖注采井施工,深度4002.9米。完成干熱巖測試壓裂,形成干熱巖造儲機理新認識和安全造儲新工藝,初步建立干熱巖測井技術與評價體系。 中國大型鋰礦成礦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川西甲基卡大型鋰礦資源基地綜合調查評價,取得“多旋回深循環內外生一體化”鋰礦成礦機制新認識,指導川西甲基卡、可爾因、九龍等地以鋰為主的硬巖型稀有金屬找礦工作并取得突破。在此基礎上拓展了“五層樓+地下室”的勘查模型,指導川西、華南及中央造山帶秦巴山區等地找礦取得新進展。 準噶爾盆地砂巖型鈾礦預測技術新進展。創新研究思路和技術手段,將基底屬性及其演化納入大型疊合盆地產鈾潛力評價體系,明確提出頭屯河組為全盆首要找礦目標層,自主開發活性炭吸附式梯度測氡、有利砂體精細識別等多項技術方法,獲8項發明專利授權,構建大型疊合盆地砂巖鈾礦預測評價技術體系。成果應用于鈾資源勘查部署,已落實萬噸級大型砂巖型鈾礦產地1處。 埃迪卡拉紀新化石揭示動物的早期演化研究取得新認識。在湖北三峽地區約5.5億年前的“石板灘生物群”中發現并研究新的動物化石—夷陵蟲及其遺跡,為探索兩側對稱動物的早期演化提供直接化石證據。該發現表明“寒武紀大爆發”時期,以底棲動物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已經開始建立。 七種自然界新礦物獲國際認證。在我國境內鉻鐵礦、鉑族礦床、金礦床和稀土礦床中發現七種新礦物:經綏礦、志琴礦、巴登珠礦、太平石、氟欒鋰云母、鉀綠鈣閃石和靈寶礦,獲得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批準。 石漠化調查及綜合治理技術創新與應用新突破。系統查明了中國石漠化范圍時空變化規律。創新石漠化綜合治理關鍵技術,集成“果化模式”等3種可復制推廣的治理模式及關鍵技術體系,建立示范區6個,在西南60多個縣推廣應用,指導300多個縣石漠化治理工程,形成赤蒼藤、火龍果、巖溶景觀生態旅游等系列生態產業。 首套3000米級輕便型聲學深拖探測系統研發成功。3000米級聲學深拖系統測量精度很高,具有測深、側掃淺地層剖面探測功能,可以在水下連續長期工作,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這一系統能夠用于開展高精度海底淺表層地質結構及微地貌精細探測,最終獲得海底測深圖、地貌拼圖及淺地層剖面圖等。 (六)地質資料服務與信息化。 地質資料服務持續加強。地質資料館藏資源不斷增長,全國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共接收成果地質資料2.76萬種、原始地質資料0.86萬種。截至2019年底,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成果地質資料館藏總量共56.79萬種,原始地質資料館藏總量共3.89萬種。地質資料網絡服務保持平穩,地質資料網站服務瀏覽量達543.23萬人次。全國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共接待到館用戶2.34萬人次,提供地質資料利用服務495.56萬件次。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圍繞“4.22世界地球日”開展地質資料進校園、進社區等內容豐富、多種多樣的宣傳和科普服務活動。 地質資料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全面完成試運行。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全國地質資料一體化業務協同管理服務模式。通過自然資源業務網實現自然資源部、全國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31個省級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和館藏機構、四大油氣公司地質資料業務的互聯互通。建立地質資料信息動態更新和共享發布新機制。完成地質資料匯交信息與國家電子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的數據共享,實現部省兩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核發的探礦權地質資料匯交憑證信息共享。 附表
2018與2019年分省地質勘查投入
|
2020/10/23最新價格市場評述
分析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