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題新聞中國稀土“415”會議回顧 1963年、1965年召開的兩次中國稀土“415”學術研討會,是專門針對白云鄂博稀土資源開發利用的研討會。這兩次會議對白云鄂博稀土礦的開發和綜合利用指明了方向,對我國稀土科技發展和稀土產業起步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國稀土第一次“415”會議
1963年4月15—28日,由國家科委、冶金部、中國科學院共同主持召開的包頭礦綜合利用和稀土應用工作會議(第一次“415”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領導小組由國家科委張有萱、冶金部劉彬、科學院秦力生、地質部宋應、三機部劉鼎、國防科委張震寰等15位同志組成。到會代表包括科學家、工程技術以及管理人員等107名。會議特邀了葉渚沛、鄒元爔、侯德封三位著名科學家。葉渚沛將“關于合理利用包頭稀土稀有資源的建議”提交給大會。會議提出本著“保護國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對開發包頭礦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 ![]() 。ā蛾P于包頭白云鄂博礦藏開發利用問題的報告》文件影印件)
會議一致認為白云鄂博鐵、稀土、稀有元素是世界罕見的寶貴資源,必須進行綜合利用。但如何執行這一方針,與會代表有三種意見:一是綜合利用應以鐵為主,保護好已發現的稀土、鈮富集帶,充分考慮回收利用。包鋼仍按原計劃建設,對稀土、稀有元素,隨著科研成果(包括地質、選礦、冶金、應用等)來逐步納入包鋼的建設規劃;二是綜合利用應以稀土、稀有為主,在對稀土、稀有及放射性元素的資源、選礦、應用等科研工作得出肯定結論之前,包鋼暫停建設和生產;三是要強調綜合利用,但不要提以什么為主。包鋼可以暫時維持現狀,不宜再擴大建設,積極組織地質勘探、加強稀土、稀有等礦物的選礦、冶煉和應用研究,待研究得出肯定結果后,再全面考慮包鋼的建設方針。會議討論制訂了包頭礦綜合利用稀土科研、生產、應用(1963~1965年)3年規劃,部署了礦山地質研究和綜合勘探的任務及冶煉方面,為適應推廣應用的需要,特別是滿足稀土合金鋼的需要,要試制多品種中間合金,研究各種經濟合理的處理稀土精礦的流程。
![]() ![]() 。櫂s臻元帥關于“白云鄂博礦藏開發問題”信函影印件)
會議期間國家科委向聶榮臻副總理呈送了《關于包頭白云鄂博礦藏開發利用問題的報告》,報告介紹了白云鄂博地質資源情況及稀土、鈮、鉭的用途,匯報了“415”會議的召開情況以及在執行綜合利用方針上存在的不同意見。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就“白云鄂博礦藏開發問題”致信周恩來、李富春、薄一波。信中簡單介紹了“415”會議的情況,介紹了專家們的意見,請中央對白云鄂博礦的開發決定一個方針。同時上報了國家科委《關于包頭白云鄂博礦藏開發利用問題的報告》和《關于白云鄂博礦放射性元素的點滴情況》。
中國稀土第一次“415”會議聚集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白云鄂博稀土資源開發利用,對白云鄂博礦床的綜合利用建立了各種機制,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稀土資源開發利用的進程。
1963年6月21日國家科委下達“1963~1967年白云鄂博礦綜合利用及稀土應用研究試驗規劃”,要求各有關部、委、院納入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63年8月2日,冶金部黨組向黨中央、國務院呈報“冶金部關于包鋼建設方針的意見”。具體意見有四條:一是開始建設包鋼時,不僅就已知道白云鄂博是一個含有大量稀土金屬的鐵礦,而且注意了稀土金屬的綜合利用;二是白云鄂博繼續開采,不會破壞這一寶貴資源;三是包鋼建設可成為重要的鋼鐵基地,又可促進稀土稀有金屬的利用;四是從上述情況出發,冶金部認為,包鋼仍按原設計方案建設,可先建成150萬噸規模。 1964年3月“包頭稀土鐵礦資源綜合利用”列入國家“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中國稀土第二次“415”會議
1965年4月15日-24日,國家科委、國家經委、冶金部在包頭召開第二次“包頭礦綜合利用及稀土推廣應用工作會議(簡稱第二次‘415’會議)”。會議總結交流了第一次“415”會議以來對包頭礦綜合利用及開展科研工作方面的經驗。郭承基院士向大會匯報了取得的研究成果。冶金部部長呂東和副部長李超先后在會上作了報告,國家科委副主任張有萱作了會議總結。會議有140個單位369名代表參加。各單位向大會提交了技術報告、論文等共149篇。
![]() 。ㄖ袊⊥恋诙“4.15”會議會議紀要影印件)
張有萱副主任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對白云鄂博這塊寶藏進行綜合利用的方針已經定了,有文字為據,在中央批準31項技術革命項目中列為第二項,聶榮臻元帥親自向毛主席匯報過。綜合利用方針是明確的。同時強調:一是地質工作是先行,資源情況是確定方針的物質基礎;二是對資源的認識的整個過程,采選冶是一段重要的過程,要為資源下一步的應用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要廣泛應用、大力推廣,要勇于實踐、要有科學態度;四是要加強防護措施研究,加強對釷的利用研究,變廢為寶。
![]() 。◤堄休娓敝魅慰偨Y講話稿)
第二次“415”會議確定了“以鐵為主,綜合利用”的方針,制訂了“包頭鋼鐵基地綜合利用技術3年(1965~1968年)規劃”,并決定在包鋼建設回收稀土、鈮的中間試驗廠。
為貫徹落實第二次“415”會議精神,1965年5月由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包頭冶金研究所、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研究總院共同組成的稀土濕法冶金擴大試驗會戰組工作開始。1965年6月包頭礦綜合選礦試驗會戰領導小組向冶金部呈報《處理包頭中貧鐵礦綜合浮選會戰計劃任務書》,《任務書》稱:根據第二次“415”會議決定,立即在包頭集中全國有關單位的技術力量對包頭中貧鐵礦進行綜合浮選試驗。
1966年12月地質部105地質隊提交了《白云鄂博鐵礦稀有稀土元素綜合評價報告》。報告計算了主東礦體鐵、鈮、稀土、鈦、釷及螢石儲量和品位。提交的稀土儲量和品位為:主東礦稀土總儲量為3505.7萬噸氧化物。其中主礦為2165.3萬噸(平均品位6.19%)、東礦1340.4萬噸(平均品位5.71%)。另外,全礦區稀土氧化物遠景儲量為1億噸(西礦4800萬噸,主礦上下盤4200萬噸,東介勃格勒460萬噸,都拉哈拉540萬噸)。還第一次提出白云鄂博礦區共發現了71種元素、114種礦物和26種可供綜合利用元素。已發現的稀土礦物有12種,其中黃河礦為世界首次發現的新礦種。
中國稀土“415”會議的歷史意義
1963年、1965年召開的二次中國稀土“415”會議是非常重要的會議,在中國稀土資源綜合利用及稀土科技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兩次會議集中了我國科技界專家學者,系統闡明了我國科技界對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的認識,確定了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方針,集中我國科技力量探明了白云鄂博稀土資源賦存狀況,組織會戰攻關解決了包頭白云鄂博稀土礦資源采、選、冶工藝,使白云鄂博稀土資源綜合利用快速走上工業化生產道路,為我國成為稀土資源大國、稀土科技大國、稀土應用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我國稀土科技快速發展和產業快速壯大的新時期,進一步弘揚中國稀土“415”會議精神,秉承實事求是、科學規劃的發展理念,對白云鄂博稀土資源再開發、再研究、再利用,使之充分發揮推動新材料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本文版權屬于中國稀土(www.lujiutv.com),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追究。 |
推薦信息
最新資訊
相關信息 |